中学教科书!你们把谭嗣同画成了神马鬼?
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以训练人的服从性为第一要旨,学生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,正处于叛逆期,所以对学校教育的反弹也厉害。数理化都是抽象的概念,学生们能够融会贯通已属不易,只能乖乖听课。遇到语文历史,那就不免要调皮一下了。好比教科书里的杜甫画像,明明是著名画家蒋兆和先生的杰作,却被学生们各种演绎,成了网络段子“杜甫很忙”,这种无厘头的戏谑,算是学生对填鸭式教育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反抗吧。
忧国忧民的杜甫老先生忽然变得很忙
我的小孩读书平时我不大管,事实上读到中学想管也管不了了。不过最近都在复习迎考,哪怕是做做样子也要监督一下。拿过小孩的语文书翻了翻,感到很惭愧。亏我还是中文系毕业,很多初中生“应知应会”需要背诵的内容,我都答不上来。随便举个栗子:“半日孤吟未过江”,前面半句是什么?别说您没读过中文系,读过中文系多数也答不上来。中学语文的听说读写已经到了这么高深的地步,但很多细节却并不考究,比如一篇课文教学生谭嗣同的《狱中题壁》,插图就摆了个大乌龙。
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谭嗣同《狱中题壁》及其插图
这是谭嗣同吗?身穿着全套的官服,拿着把腰刀站在船头上,而且……还留着大胡子。而我记得,谭嗣同应该是这个样子的
还有就是这个样子的
从面相上来看,湖南浏阳人谭嗣同属于南人之相,所谓“深目峨眉,状如愁胡”,谭嗣同就是这么个相。还有就是,谭嗣同只活了33岁,一辈子没有蓄过须,嘴唇下巴一直是光溜溜的。而中学教科书中那位谭嗣同,是国字脸加长髯,有点像老版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里鲍国安扮演的曹操,反正绝不是谭嗣同。这张图哪里来的,我就不晓得了。既然说到谭嗣同的《狱中题壁》,倒有些故事可以讲讲。
上一张谭嗣同的标准照,来源于这张合影
话说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史上,是我最敬佩的一位烈士,无他,就为他那句名言:“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,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,此国之所以不昌。有之,请自嗣同始。”这是了不起的气概。要知道世上口头爱国者不知凡几,有的成为老师、教授、大V,等而下之的就是所谓的键盘党、转发侠。但究其实质,无非熙熙攘攘皆为利来,真能抛下一切舍生取义者,几希。谭嗣同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他是真正的“侠之大者”,所以中学教科书把他画错,我必须说几句话。
我记得学生时代读过一本课外书《谭嗣同》,我感觉“狱中题壁”应该是封面上这个样子的
因为谭嗣同的事迹壮烈,历来关于他的故事很多。其中又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添油加醋,谭嗣同成了神话。别的不说单说这首“狱中题壁”:“望门投止思张俭,忍死须臾待杜根。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”,据说原诗“杜根”写的是“树根”,还有人说诗的后半阙“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”,原来写的是“手持欧刀仰天笑,留将公罪后人论”,梁启超把它改成“去留肝胆两昆仑”,是为了给抬高自己……不管怎么说,这首诗写得豪气干云,相信今后一直会被吟诵下去。谭嗣同遇害,各种影视剧都有所表现,有些为了神化主人公,编得蛮离谱。记得当年曾有一部达式常主演的电影《谭嗣同》,剧中戊戌君子绑缚菜市口时,被架在十字架上,一路上愚昧的民众向谭嗣同扔臭鸡蛋和菜叶子,整段戏有点像好莱坞经典电影《万王之王》里的耶稣受难。待到砍头的时候,砧板上有一只苍蝇,谭嗣同还轻轻地把苍蝇吹走,这才微笑着引颈受戮。
电影《谭嗣同》里表现的砍头情景
根据清人笔记记载,戊戌六君子牺牲时并不像电影里表现得那么壮烈,康广仁因为是康有为的弟弟,属于受牵连的,一直念叨“天哪,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当”,其他几人,也多是因为和康有为的关系而死,有的甚至政见与康梁并不相同。只有谭嗣同是求仁得仁,知道自己必死,也知道自己为什么死。所以在菜市口,也就谭嗣同最淡定,说了句“有心杀贼无力回天,死得其所快哉快哉”,慷慨赴死。虽然死得壮烈,但大清毕竟是有王法的,五花大绑、验明正身最后到下跪开刀,这些例行公事是少不了的。砍头用砧板,闻所未闻。愚民扔臭鸡蛋,更不可能,须知当时的老百姓吃个鸡蛋属于进补,怎么舍得用来扔呢。
清朝杀头的场景是这样的
谭嗣同是个烈士,也是位文人。他的死,不是凭血气之勇,也不是为了什么义气,他是读书人,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,并且在他的著作《仁学》中表达得很清楚。他本可以让自己在安全的地方宣传自己的理论,募集资金、招募死士来完成他的理想,但他没有,他让自己成了死士。他的牺牲,是“知行合一”的践行,是读书人的最高境界,也尤其感人。
谭嗣同书法
谭嗣同的业余爱好是古琴。他曾经收藏了文天祥的“蕉雨”琴,琴铭为“海沉沉,天寂寂,芭蕉雨,声何急。孤臣泪,不敢泣。”后来他也和文天祥一样,在菜市口殉难。谭嗣同十七岁那年,家里庭院中的一棵梧桐树被雷霆劈倒,他用树干做了两把琴,其中一把名为“崩霆”(如图),现为湖南博物馆所藏
那么多故事,那么多传奇,最终到了我们的中学课本里,“狱中题壁”就闹出这样一幅插图,也是醉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谭嗣同的书当中,少儿不宜的内容不少。比如他的名著《仁学》,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:
两千年之政,秦政也,皆大盗也;两千年之学,荀学也,皆乡愿也。唯大盗利用乡愿,唯乡愿工媚于大盗,二者交相资,而罔不托之于孔。
这能让初中生读么?……
最近我还写了
苹果手机打赏专用:
欢迎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“老周望野眼”